2015年6月14日,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15分42秒报道何继善院士:给地球做“CT”的科学家
央视网(新闻联播):《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》,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,他最擅长的就是给地球做“CT”,他的“CT”结果为我国探明了大量的矿产资源,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。他就是何继善。
何继善,81岁,地球物理学家,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。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。国际同行评价:地球物理学界,既懂方法原理,又懂研制仪器的,世界上只有两个人,何继善是其中之一。
1956年,高中辍学后一直在钨矿工作的何继善,自学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金属物理勘探专业。1960年,分配到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,但当时探矿的方法、仪器设备全部要依靠进口。
然而,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,既需要在理论上自主创新,还要有超强的动手能力,能自己设计制造仪器。为次,何继善专门去了上海无线电厂,与工人们同吃同住,学技能。
1975年,他提出“双频激电理论”。1979年,世界第一台双频激电仪在他手上诞生,能够更加高效、高精度地鉴别不同的矿产和岩石。1986年,何继善第一次把这一勘探方法带到国际学术会议上,震动了世界地球物理学界。人称“变频法之父”的世界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维特教授认为:“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跑在了世界的前面”。
而事实上,这一方法早已在国内应用。在甘肃找到了金矿,在河北找到了银矿,——在29个省区市都找到了矿产。
多年来,何继善几乎跑遍了国内各种类型的山区和不同矿种的矿山,提出了一系列地球勘探的新理论、新技术。有人初步统计,他的研究成果,给国家创造了超过2000亿元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。
1998年,我国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。已经64岁的何继善瞄准抗洪中如何及时发现管涌的难题,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“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”。先后在十多个省成功应用,查找出上百处堤坝管涌和渗漏点。
2005年,71岁的何继善,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广域电磁法,将探测深度从过去2公里,延伸到5、6公里。
2009年,75岁的何继善,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——页岩气。
视频地址: http://news.cntv.cn/2015/06/14/VIDE1434281436486119.shtml